怎么回事,又低了点?大家不是说疫情已翻篇,消费要猛冲的吗?但偏偏到了8月份,全国商场的消费水平,那里像是“猛冲”,简直一副“拉胯”状态——报告公示,全国300多个城市里的近9000家商场,月均消费水平直接来了个环比下滑1%到1.9%,创今年新低。
先别着急下结论,数据嘛,总得扒拉清楚,这个消费水平到底咋算的?你逛购物中心不止走走看看吧,总得掏腰包,买点什么。这个数字,说白了,就是每个消费者平均支出的金额,综合了地段、人群、城市、商场体量等等。按理说,这个指标越高,商场档次、盈利能力就更牛气,反之大家凑热闹多,掏钱却不多,商场生意就显得有点尴尬。
最刺激的是,今年8月的数据和前几个月比起来,基本延续了“往下掉”的趋势。五维度消费水平排名和之前都一样,但个个都比自己打脸。像样本城市商场——这些一线二线牛市里健壮的大哥大——平均消费4721块,环比减少了大约1.5%,环比少了将近74元;全国范围的商场呢,平均只有4121元,整整比年内均值矮了快375元。傻傻的客流还增了2.5%,咋就买得越来越谨慎了?是钱袋越来越紧,还是商场的货越来越不“可爱”?
你看,龙湖商业的“天街”这种标杆购物中心,智能化搞得风生水起,数智平台、智慧空间,啥都上,但消费水平还是陡降——4508元,环比直接砍掉1.9%,比平均少了近900元。大体量中心行情也一样,在客流日均6.68万的“人海”场景下,大家除了刷步数,钱包貌似没啥太大动静。线下场子愈发热闹,结果消费却不温不火,这操作给实体商业老板们整不会了。
有趣的是,小体量商场跟着跳水,消费水平也忍不住往下滑,8月数据比均值少了650块,下降1.4%。中间体量的购物中心稍微“稳住阵脚”,但也降了个0.7%。反倒是在便利店、超市、品牌专卖店等零售业态那里,国家统计局显示的零售额还往上涨,增长幅度哪怕不大,至少没趴下。但百货店就全线拉胯了,同比增长只有1.2%,堪称各业态里的“燃油生蚝”。
说到这儿,很多大哥可能要问了:不是网上生意越来越火吗?实体商场会不会被“网红带货”“外卖大战”直接爆锤?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摆在那里,全国网上实物商品销售额已长期稳居社零总额的25%左右。前几年那叫一个“急速狂奔”,可是现在,电商、线下餐饮是真的“扛杠上了”。据说今年全国网上“吃类”商品零售额增幅远远大于线下餐饮,尤其是六月那波外卖补贴,网上买吃的同比涨了15%,而线下餐饮收入反而收窄。难怪某些热门餐饮品牌还拼命折腾线上业务,堂食直接萎缩30%,谁在收割实体商业的“血肉”?堂食老板坐在商场里,外卖小哥在马路上,你争我抢,“多逛少买”成主旋律。
回头一算,全国商场八月客流整体又是增长的,消费金额却低。场面一热,钱包却凉。瑞幸咖啡、肯德基、必胜客这些“网红餐饮”品牌也不是傻子,转向外卖、数字化会员系统,补贴狂飙,单日销量能冲2千万杯。肯德基外卖占比直接干到了45%,必胜客也涨了15%。它们不是依靠实体商场搞定生意——更像是一脚踏线下一脚踏线上,占了个“消费场景整合”的便宜,数字化能力搭建好了,流量池变常青树。
龙湖商业下的“天街”平台看起来也很厉害,智能巡检,节能AI一套一套的。据说APP月曝光过亿,商户会员销售占去了半壁江山,营销活动销售额同比暴增60%。数字化转型没白折腾,但你去看实打实的人均消费,市场景气度那还是肉眼可见地低迷。
怎么看这“多逛少买”的现象?核心大概是年轻人变得更精明了。谁都晓得,大件消费猛踩刹车,小额、刚需、体验类成了主力。购物中心再怎么升级,体验再怎么丰富,大家也没几个人愿意冲大单,一波消费潮水过后,留下一地回响:我来逛,但不想花太多钱。
仔细捉摸下,挺尴尬的,不是大家没钱,也不是经济复苏不到位,而是消费场景改变了。现在啥都讲“线上线下融合”,生活节奏更碎片化,你线上撸个外卖,线下买杯咖啡,闲暇去商场转转,主打一个比价、薅羊毛、体验为先。高端商场还想拼“溢价能力”,可消费主力压根不买账。
消费者变得更拧巴,商场管理人和品牌商也不能再靠老套路赚钱。数据池里的年轻人主导了权杖,线下场子成了活动、体验和社交的“打卡地”,消费支出明明“缩手缩脚”。实体购物中心变成了一个“整合空间”:客流多了,转化率下去了,复购水平成了难题。有意思吧?实际上很多品牌忙着布局数智平台、线上线下会员互通,拼命开发小程序、红包、卡券,但如果圈不住消费力,流量跑得再快也没用。
谁说商场不努力?空间智能都在升级,硬件维护费用减少,能耗成本下降,数据智能监控,AI管控,槽点一点不缺。可惜人心没跟着科技变美——这些都是“加分项”,但最后能不能让顾客多刷一刷卡,那得看体验和痛点能不能戳在点上。
要说最扎心的,还得看百货业态自带的那种“成长焦虑”。人均零售额实在涨不动,大家去百货商场宁可体验一波、拍个照、逛吃逛穿,钱包就是严防死守。增长放缓以后,实体商场还不能无所谓。消费信心一没,连带着整个商业生态都得调整应对。
其实,年轻人一来更强调性价比,二来也被各种线上促销、秒杀、会员体系灌输了理性+分散的消费习惯。品牌商场产出的那些“体验式场景”“社交内容”很美,但和铁打的钱包比起来压根不算什么。客流场场爆满,复购率却低,消费金额掉队——只能说,大家是真的“多逛少买”,主打一个别被割韭菜。
本质上,这波“消费水平下滑”,一部分是市场周期与结构的调整,年轻人买东西更挑剔,商场要服务更多元化需求。还有一部分是线上业态——这两年叠加了外卖狂潮、APP补贴大战、数字孪生商业空间,线下纯实体经营模式的“红利”已被吃空。
现在,看着海量城市、巨无霸商场、小体量购物中心的数据明摆着:能不能涨得起来,不只是靠刷流量、开会员、玩体验,更得让消费者愿意打开钱包。谁家场子能修炼好,捞住新一代“精致穷”消费者,那才是真本事。否则客流再多,消费没跟上,也是一个“尴尬的繁荣”。
哎,现在商场老板要琢磨的,不光是流量怎么涨,还得想着怎么让客户更有信心掏钱。娱乐、体验、社交都得在线上线下通吃,品牌数字化能力成了“刚需”。小到会员积分,大到智慧空间、AI自控平台,谁落下科技这一环,谁等着被边缘化。未来商业,主打一个整合与创新。而消费者主导话语权的时代,越来越难糊弄了。
综合来看,“多逛少买”变成了消费者的主流心态。商场如果还是守着老路子坐收客流,那怕是“喝西北风”都难。消费水平这种红线数字,背后折射的,是市场结构的颠覆。品牌、业态、场景要么创新,要么淘汰,没人会给停滞不前的人机会。
话说回来,你最近逛街,有没有发现:人是多了点,可钱包却是紧得出奇?
这个新常态,你怎么看?大家觉得商场还有啥能打破瓶颈的“奇招”?评论区一起聊聊呗。
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,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,请及时反馈,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。
网络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