范文程,这名字可能没张良、刘伯温那么有名,但在康熙皇帝心里,他可是“能顶百万雄兵”的大人物。
你说奇怪不奇怪,一个汉人,却成了大清开国的顶级谋士,这事儿本身就带着争议。
有人叫他“汉奸”,可你要细想想,他没给明朝当过官,也没那“侍奉二主”的说法。
再说了,那时候满清还在边疆,也不算外族。
今天,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范文程,看看他这脑子,到底是怎么帮大清把江山给“算”出来的。
范文程是1597年在沈阳出生的,家里世世代代都是当官的,祖上还有兵部尚书,家底子厚得很。
他从小就机灵,他爹没能当官,就把所有希望都放他身上,盼着他能光耀门楣。
可他生的时候,世道乱得很,努尔哈赤在辽东那边闹腾,天下都乱套了。
1618年,努尔哈赤打下了抚顺,范文程就在那儿,稀里糊涂就被抓了,差点儿把小命都丢了。
你想想,一个公子哥,一下就成了俘虏,那滋味儿得多难受。
可也巧了,努尔哈赤杀俘虏的时候,突然问:“你们识字吗?”范文程和别的读书人赶紧说:“我们是读书人!”努尔哈赤一听,竟然放了他们。
还有人说,努尔哈赤看范文程长得不一般,一问,知道他是范仲淹的后代,就让人好好待他。
不管咋说,范文程这条命,算是捡回来的。
不过,捡回来的命,没让他立马就飞黄腾达。
在努尔哈赤那会儿,汉族读书人不受待见,范文程苦熬了九年,日子过得压抑得很,根本得不到重用。
努尔哈赤死了,皇太极接班,范文程的运气才来了。
皇太极这个人,跟老爹不一样,他脑子活,更会拉拢人。
他刚当上皇帝,就想办法改善汉人的日子,把抓来的汉人从奴隶身份中解放出来,还选那些清廉的汉官来管他们。
他这么一弄,不少汉族读书人都被吸引过来了。
范文程也抓住机会,1629年皇太极设了个文馆,他就凭着好文采,考了进去,算是正式进了清朝的官场。
范文程的真本事,很快就露出来了。
那时候皇太极正被明朝的袁崇焕搞得焦头烂额,老是在宁远、锦州那边吃亏,心里憋屈得很。
范文程看准了时机,给皇太极出了个狠招,把袁崇焕的底细分析了个透彻。
他说袁崇焕这个人,不光会打仗,脑子还清醒得很,硬碰硬肯定不行。
袁崇焕现在说要和谈,那是缓兵之计,就是想拖时间,好补充兵力,守好城池。
范文程的建议是:咱们也假装和谈,然后趁机散布谣言,挑拨离间,袁崇焕不就完了吗?
这招叫借刀杀人,玩的就是心计。
皇太极一听,觉得有道理。
范文程不光出主意,还把这坏点子落实了。
他让皇太极别再跟袁崇焕硬碰硬,直接绕开宁远、锦州,借道蒙古,直奔北京。
这样一来,袁崇焕肯定得回防,到时候就让人觉得是他“引清兵入关”了。
清军进兵路上,抓了两个明朝太监,范文程立马就利用上了。
他让皇太极手下的副将们故意在太监旁边闲聊,大声说着这次出兵是皇太极和袁崇焕早就商量好的,要合伙搞垮明朝。
聊完,故意放走一个姓杨的太监。
这杨太监一溜烟跑回北京,添油加醋把听到的“秘密”告诉了崇祯。
你想啊,崇祯本来就多疑,朝里也一直有人说袁崇焕坏话,这下可好,火上浇油,崇祯一怒之下就把袁崇焕抓起来了,第二年就给凌迟处死了。
他这一招叫借刀杀人,玩得太绝了,明朝的大将就这么被他给算计死了。
范文程的本事,可不光是玩心计,他还能把“攻心”玩到极致。
1631年,皇太极围攻明朝的大凌河城,城里有五百多蒙古投降兵跑了。
皇太极气得要杀光他们,范文程却冷静地劝他,说仁慈比杀戮更有用。
他还主动要求,一个人进城去劝降。
皇太极担心他有危险,范文程却说:“真诚能让人信服,大势更能让人信服。”结果,他真就一个人进了城,没费一兵一卒就收降了城内的叛军。
这哪是劝降,简直是心理大师现场教学。
更厉害的是他收服洪承畴那一段。
1641年,清军围攻锦州,把明朝的蓟辽总督洪承畴逼到了绝境,最后他城破被俘。
洪承畴刚被抓的时候,那叫一个硬气,骂骂咧咧的,甚至把脖子伸出去让人砍,一副宁死不屈的样子。
满人拿他没办法,可范文程一出马,一个照面就把洪承畴的心理防线给彻底击垮了。
史书没细说他们具体聊了啥,但据说范文程注意到一个细节:洪承畴的衣服上落了点灰尘,他下意识地就用手拂去了。
范文程就从这一个细微的动作,看出了洪承畴骨子里还是“惜命”的。
然后,范文程就给皇太极出了个点子,皇太极亲自脱下自己的貂皮大氅,披到了洪承畴身上,这一下,彻底瓦解了洪承畴的心理防线。
范文程简直是个可怕的心理学家,连根针掉到海底,他都能给你找出来。
更让人觉得心里发毛的是,收服洪承畴后,他对皇太极说了一句话:“从今以后,崇祯再也无法相信手下的人了;手下的人也再不会忠诚了。”这句话哪怕放在几百年后的今天,听起来还是让人心里一颤,直指明朝气数已尽的根本原因。
范文程最厉害的一招,无疑是那篇不到五百字的《入关论》。
1643年皇太极突然去世,清朝内部为了皇位争得厉害,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,范文程也处境危险,甚至妻子都被多尔衮抢走了。
但在这种个人困境中,他没有消沉,反而拿出了这份影响大清命运的奏章。
当时清军还想攻打明朝,但目标不明确。
范文程虽然不完全知道北京内部的情况,但他却看透了天下的大势。
他写信给多尔衮和济尔哈朗,催着清军赶紧入关。
他说,明朝四面受敌,国家乱糟糟的,这是老天爷帮着大清。
现在的情况,就像秦朝丢了天下,各路人马都在抢,大清表面上是跟明朝打,实际上是跟李自成的农民军抢地盘。
这是多尔衮建功立业的好机会,错过了肯定后悔。
他还特别强调,进军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对待老百姓,军纪要严明,一点东西都不能抢。
这样,中原的官兵和老百姓自然会心甘情愿地归顺。
这篇《入关论》被认为是清朝最重要的文件之一,它不光改变了清军出兵的性质,把“复仇”变成了“顺应天意”,还在明朝灭亡前的关键时候,明确了战争的目的,这不光赢得了战机,也赢得了出兵的名义。
有人说,这比诸葛亮的《隆中对》都厉害。
因为《隆中对》更多是战略规划,而《入关论》则是在具体且危机四伏的当下,给出了扭转乾坤、直指核心的行动方案。
1644年四月初九,多尔衮听了范文程的建议,带着十万大军出发去打明朝。
四月十四日,吴三桂派人来求援,多尔衮当时还有点犹豫。
范文程当时还在生病,被紧急接到军帐里。
他坚定地告诉多尔衮,李自成肯定会输,清军肯定会赢!
这句话,彻底打消了多尔衮的疑虑。
四月二十二日,清军在山海关石河西大败李自成,乘胜追击,随后顺利进了北京。
范文程跟着多尔衮进了北京,更是把“攻心”的本事发挥到极致。
他亲自写檄文,忽悠明朝老百姓,说清军进北京是为了给崇祯皇帝报仇。
他还煞有介事地给崇祯皇帝办了一场隆重的葬礼,利用崇祯的死来收买人心,让老百姓觉得清军是来“救”他们的,不是侵略者。
这种对人心的精准把握和利用,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。
范文程经历了努尔哈赤、皇太极、多尔衮、顺治四代皇帝,能在这么危险的环境里全身而退,而且子孙兴旺,这本事就更大了。
古人说“阴谋家”往往没什么好下场,范文程却打破了这个说法。
他能在权力斗争的风口浪尖上站稳脚跟,主要靠了两点。
第一,他从不居功自傲。
他一辈子写了无数重要的奏章,很多都是皇太极时期的大政方针,但他却把所有底稿都烧掉了,一点痕迹都没留,这是一种极度的清醒和保护自己的方式。
第二,他懂得“君子不结党”。
摄政王多尔衮大权独揽的时候,范文程虽然帮他,但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。
顺治皇帝看得很清楚,也很感谢他。
1648年,多尔衮曾让范文程他们去改《清太祖实录》,范文程知道这事儿危险,就说自己病了,关门不出。
结果多尔衮死了以后,那些参与修改的人都被杀了。
顺治皇帝为此评价他:“范文程在盛京的时候就不跟着别的王爷,后来也不跟着多尔衮,这事儿大家都知道。”这种在权力漩涡中保持独立、保护自己的智慧,真是高明。
1654年,范文程因为年纪大了,身体不好,请求退休,顺治皇帝同意了。
他又悠哉悠哉地活了十一年,直到1666年,以七十岁的高龄去世,走得安详,而且儿孙满堂。
他晚年常说一句话:“我大明骨,大清肉。”这话里头,有没有对故国的思念,有没有对自己选择的无奈,或者是对历史大潮的坦然接受,我们谁也说不准。
但可以肯定的是,他这一辈子,活得足够精彩,也足够复杂。
网络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