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场属于中国篮球的“抢人大戏”,在今夏CBA悄然上演。球迷们还没从总决赛的余温中缓过神来,会市场就已硝烟四——明星球员身价飞涨,俱乐部间你追我赶,仿佛每家都在争当下一个“土豪榜样”。但就在这片喧嚣之中,有一家球队却选择了按兵不动,用一份难得的冷静回应着外界躁动。没错,说的正是北控男篮。
故事要从一则社交媒体热梗说。廖三宁隔空喊话崔永熙“为啥不来北控?”一句看似玩笑的话,却精准点燃了这个夏天CBA会市场的话题焦点——究竟谁能成为新赛季最具分量的新援?而背后更深层的问题是在疯狂加码、身价水涨船高的大环境下,“砸钱买星”到底是不是唯一出路?
让我们把镜头拉远一点。今年休赛期,各队管理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忙碌。数据显示,不少顶级球员报价较去年增长近30%,有些甚至翻倍。据《尼尔森2025Q2体育营销白皮书》披露,今年部分自由球员签约金额创下近五年新高。而对于资金并非无限充裕的民企俱乐部来说,这种竞价模式显然不是长久之计。
此时此刻,北控男篮成了另类存在。他们没有跟风撒币,也没有为了短期战绩孤注一掷,而是在多轮艰苦谈判后果断收手,把理性消费贯彻到底。有知情人士透露,面对某位核心后卫高达八位数人民币年薪要求时,高层直接摇头“性价比太低,不如自己培养。”这一幕像极了现实生活中的精打细算——别人在楼市里激烈抬价,你却选择等泡沫散去再入场。
其实,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也很残酷。在体发〔2025〕12号文件发布的大背景下,多数民营俱乐部被明确要求提升自我造血能力,实现独立运营。这意味着他们不能再靠烧钱续命,而必须通过青训、梯队建设等方式持续输出人才。“卖苗子养活自己”,听来或许有些无奈,但也是对现状最务实的一种应对。
值得注意的是,目前CBA联赛只有六家国企背景球队,其余皆为民营资本。当超级巨星流通成本不断飙升,“卖方市场”的格局迟早要向“买方市场”倾斜。一旦青训成果批量上市、供给侧改革提速,那些曾经哄抢的人才或许终将回归理性定价。这时候,再冲进超市扫货,可就不会被溢价吓退了吧?
当然,也有人质疑如此谨慎,会不会让球队错失补强良机?答案未必单调。如果预算充足,与其盲目追逐同到期的大牌,不如静待时机,对那些真正适体系、有成长空间的新秀投入资源。毕竟根据国际足联2025版规则第7条,只要双方协商一致,即便顶薪同尚未到期,同样可以完成会操作。这给精明投资者留下不少腾挪空间。
回顾整个休赛期,从廖三宁与崔永熙的小互动,到各队经理人的连夜磋商,无不折射出中国篮球生态正在经历阵痛与蜕变。一边是资本驱动带来的繁荣假象,一边是真正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。当热闹褪去,我们或许该问一句哪支球队能笑到最后,是靠豪掷千金堆出的纸面实力,还是用耐心和智慧筑牢根基?
也许,下一个爆款交易还藏在暗处。但至少现在看来,那些懂得见好就收、不盲目跟风的人,总能赢得时间和未来。而这,就是竞技体育最真实也最精彩的一课吧!
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网络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